《2023 review》布魯克林籃網--別忘記,這只是重建的第「半」年

May 22, 2023
193 views

本季的季後賽籃網和去年一樣一勝難求,但和過往不同的是籃網將不用再面對巨星組團的奪冠壓力,在季中將陣中明星悉數交易掉後,本賽季的目標就已不是在季後賽取得成功。就算最後勉強搭上季後賽末班車,實質意義上仍是練兵以及審視這個「Young Core」誰該走該留。

雖然今年一樣是直落四,但別忘記,這只是我們重建的第「半」年。

去年暑假 Kevin Durant 的「Trade Me」、Kyrie Irving 的續約不順,一度讓人以為籃網就要打掉重練。然而在管理階層的漫天要價、Kyrie Irving 在自由市場有行無市之後執行球員選項,以及卡在球隊第三「巨頭」Ben Simmons 的指定新秀條款而無法再引進另一名年輕新星後,總算等到 Kevin Durant 回心轉意。

本賽季將是蔡崇信入主布魯克林籃網後組團的最後一搏。經歷賽季初期七戰僅二勝的低潮後 Steve Nash 下課走人,改由首席助教 Jacque Vaughn 接棒。挺過 Irving 反猶太言論的風波後,在防守端的振作、重新定位雙塔,還有賽程偏軟的因素,重新拉出一波連勝甚至一度高居東區第二。在 Durant 受傷前籃網剛收下了近20場比賽的第18勝,12月更是單月只輸過一場比賽。

不過最後還是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和籃網談不妥續約的 Irving 為了保有自己續約的鳥權而要求交易,隨後 Kevin Durant 也想再度衝擊冠軍要求離隊。

季中交易過後,籃網將雙子星解壓縮成 Spencer Dinwiddie、Mikal Bridges、Cam Johnson、Dorian Finney-Smith 這些身高介於6呎5吋到6呎8吋的標準側翼。Dorian Finney-Smith 除了是 POA(Point of Attack,看守主力得分點的人)的佼佼者外,也能提供大範圍的協防;Spencer Dinwiddie 和 Cam Johnson 雖然不以防守著稱,但至少足夠的身高能夠很好地執行信奉的 All-Switch 哲學,進攻方面分別扛起第一持球點和弱邊得分的責任。

去年的 DPOY 的決選三人之一的 Mikal Bridges 應該是沒人會懷疑他防守端的水平,讓人驚艷的是他來到籃網後每場能夠以47.5%的命中率貢獻26.1分4籃板2.3助攻,更三度得分40+。爆炸性的成長,儼然成為籃網下一世代的代表人物。

不過很多問題也慢慢浮現:Mikal Bridges 來到籃網後扛起球隊的老大,但關鍵時刻碰上更壓迫的防守會因為單打能力的不足而神隱。Cam Johnson 交易過後不僅三分 C&S 命中率跌了將近10%,切傳體系也考驗他並不出色的空間感和場上判讀。

Dorian Finney-Smith 在獨行俠是單防大鎖和協防者,同時也有三分威脅的球員,到了籃網後因為陣容深度問題被抓去打 NIc Claxton 休息時的替補中鋒,放大籃網在籃板和護框的弱點。外線命中率更是暴跌到三成不到,而且很多都是大空檔的 C&S 。Spencer Dinwiddie 和 Nic Claxton 的空接配合一開始也不甚理想,交易過後 Claxton 並沒有因為雙子星離去釋出的球權而得到更多出手機會,單月的出手次數和場均得分都來到本季最低。

不過在經過了下半季的磨合,Spencer Dinwiddie 腦充血的頻率越來越低,和陣中年輕長人 Nic Claxton 的連線更加得心應手;Mikal Bridges 除了中距離的 Pull-up 外也會利用切入破壞防守;Cam Johnson 不再只是『唯有一投』而是更願意攻擊籃框。

籃網也拜之前的戰績紅利,以及橫掃邁阿密熱火的對戰優勢鎖定了東區第六種子,逃過了可能會直接二連敗出局的附加賽。

76人是東區列強中籃網最不想面對的球隊,畢竟陣容上的相剋是很難靠著改變防守策略去扭轉結局。Joel Embiid 不管是對上籃網的任何人基本上都能用身高和噸位來得分,籃網被迫長時間使用包夾來限制他。的確籃網靠著包夾成功讓 Embiid 每場僅以4成6的命中率拿下20分,但採取夾擊,漏掉的空位讓籃網也付出慘痛的代價。

加上始終沒能解決另外兩項問題——防守籃板鞏固,和切傳體系過度依賴不穩定的三分球,籃網就算能夠靠著一時的火燙手感取得領先,但單打能力的不足和三分球的過度依賴,往往能在一節的進攻當機中被逆轉。

好消息是原本被我認為是 X-Factor 的 Cam Johnson 在季後賽有跳出來,每場能用50.9%-42.9%-8 2.7% 的命中率貢獻18.5分,其中有一場更是在上半場就挹注了22分。季後賽中他把握許多弱邊接應的機會是籃網能取得領先的關鍵,季後即將迎來人生中第一張大約的他也證明了自己的能耐。

待解的問題

防守

籃網在防守端主要有兩大問題——擋不住進攻型的傳統長人和 Claxton 換防到外圍後的禁區防守,而這兩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正是因為籃網為了要執行無限換防,所以不愛用笨重的禁區肉柱型中鋒。而類似 Claxton 這種的高機動型長人也是稀有財,所以才會讓 Dorian Finney-Smith 吃替補中鋒的時間。

Nic Claxton 在防守端最適合的定位就是今年 DPOY 候選人 Jaren Jackson Jr. 這種大範圍的協防者,兩人的防守習慣和方式也很類似。在籃網行之有年且沒打算改變的無限換防中,不可能擺移動緩慢的傳統中鋒在場上,也因此他沒有Jaren Jackson Jr. 背後有 Steven Adams 和 Xavier Tillman 能夠幫他幹一切的髒活,很多時候他必須在第一線去低位扛對面的重型中鋒。

但僅215磅的體重面對動輒240磅以上推土機式的低位單打是完全吃不消的。可以看到不管是面對 Nicola Jokic、Domantas Sabonis、Alperen Sengun 甚至是不以推土機打法見長的 Karl-Anthony Towns 都直接被碾進去,若想低位夾擊,漏掉的空位會讓籃網付出慘痛的代價。

守 All-Switch 時最常發生的除了小打大,還有大打小。這個問題是從雙星還在時就有的,不過那個時候至少還有中鋒高度的 Durant 可以進去協防護框,交易過後滿滿的側翼海面對 Roll-in 的長人完全是錯位。這個問題不僅讓籃網的禁區失分一直都偏高,防守籃板的鞏固也成一大問題。可是籃網的防守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執行了三個賽季,貿然改動可能會造成整個防守大亂。而且無限換防並非沒有好處,至少他是最不需要溝通的且是最能限制 Isolation 的防守策略。

這裡有個解決辦法就是讓 Claxton 對位最沒有進攻威脅的人,讓他可以留在禁區附近去協防護框。但籃網終究還是要去補傳統中鋒這個坑的,畢竟 Claxton 這種超高機動性的長人屬實是稀有財,擺五小只能算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

進攻

重建的籃網在交易掉以中距離作戰為主的球星後, 加上能下球梳理進攻的人只有 DInwiddie 。取而代之的便是大幅增加切傳三分的出手比例,場均出手量一次增加的就是將近10顆(30.7 >> 39.6)。

然而命中數並沒有增加反而還微幅降低,只有拿到大量球權的 Bridges 命中率維持水準,Johnson 從45.5%下滑到36.7%、O'Neale 從40.2%微幅下降到36.4%、Dinwiddie 從40.5%跌到30.9%、Finney-Smith 更一度跌到三成不到,要知道這五人場均就投了28.4球。

除了 Dinwiddie 身為球隊第一持球者必須出手許多高難度的三分外,Johnson、Finney-Smith 和 O'Neale 的出手幾乎都是來自外線 C&S 。很愛投但投不進,籃板也抓不下來,如此的惡性循環直接拖垮了籃網的進攻。

在季末幾場比賽籃網有嘗試去做出改變,最主要就是減少投三分的數量,取而代之的是命中率更高的中距離投射和切入得分,最明顯的就是可以看到 Cam Johnson 更頻繁的下球切入,不過在季後賽面對到 Joel Embiid 的禁區護框,加上季後賽防守強度本來就不同。除了 Spencer Dinwiddie 外沒人能一對一突破76人的外圍防線只能增加三分投射,自然也得到進攻當機的後果。

此外在 Clutch Time 能夠帶領球隊突破僵局的只剩下全隊目前「唯一」有著投、切、傳三重威脅的 Spencer Dinwiddie。雖然 Cam Johnson 和 Mikal Bridges 在持球進攻有明顯的進步,可是就算如此到了關鍵時刻,球隊往往只剩一招——球給 Dinwiddie 。他的確能夠用切入、後撤步三分和關鍵傳球來維持球隊的火力輸出,可是當他進攻失靈或是被嚴加看管時,基本上就沒招了。

Mikal Bridges 關鍵球容易軟手,而且他的第一步沒辦法過掉對位防守,加上籃網為了清開 Dinwiddie 切入的空間又喜歡 5-out 站位,沒人幫他擋掉第一拍防守的話基本上他常用的中距離 Pull-up 根本用不出來。Finney-Smith 和 O'Neale 就是純粹的綠葉,你只會期待他們能投進關鍵球而不是撕裂防守。

簡單來說,籃網現在的進攻戰術是用角色球員打明星的戰術。

Source: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