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賽季途中就被戰力外 與De Vries同為短暫過客的車手們

July 15, 2023
296 views

F1錦標賽自1950年舉辦至今已有多達來自41個國家的774位車手參與[包含1950年代中原則不被列入年度成績計算的美國印地500大賽],其中不乏如本季在英國GP遭戰力外通告的Nyck de Vries般在開季被車隊高層寄予厚望,但在賽季途中因成績不佳或其他因素而被其他車手取代的例子。

為了避免篇幅過長,本文僅簡單介紹部分於21世紀後和De Vries有類似經歷的車手們。

請繼續往下閱讀

Giorgio Pantano [2004]

義大利出身的Giorgio Pantano雖在卡丁車時期就打響名號,也讓他在1996年成為Mercedes賽車品牌AMG的簽約車手,不過在F1席位僧多粥少,加上自身後台也不組的情況下,Pantano直到2004年才在已步入黃昏的Jordan車隊獲得出道機會。

之後迎接Pantano的是一系列苦戰與退賽,讓他在加拿大GP因不明原因[可能是資金問題]而一度被出道戰就進入積分圈的測試車手Timo Glock取代,並在賽季尾聲的中國GP離隊,之後Pantano雖在次一級的GP2系列賽[現在的F2錦標賽]重新尋求機會,甚至還在2008年成為系列賽冠軍,但這個願望最終並沒有實現。

Patrick Friesacher [2005]

來自奧地利的Patrick Friesacher雖然是Red Bull投入賽車運動後的首位育成車手,且在中級方程式時獲得不錯評價,但1997年的一場嚴重意外成為他的生涯轉折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Friesacher在2004年離開RBJT後雖靠著在F3000時代的表現取得Minardi車隊的合約,但急需資金的Minardi車隊仍在英國GP賽後將後台未能即時支付贊助費的Friesacher戰力外,並在之後換上當時以摩納哥執照出賽的尼德蘭車手Robert Doornbos。

附帶一提,Doornbos的F1生涯也僅有2005年取代Friesacher與在2006年尾聲取代Christian Klien的短短11場,並在引退後朝與賽車截然不同的領域發展。

井出有治 [2006]

井出有治之所以登上F1賽場完全是一場誤會——為了確保佐藤琢磨的出賽空間,Honda和鈴木亞久里於2006年合作開設衛星隊Super Aguri,並在採用全日本車手的方針下選了在31歲時突然獲得F1門票的井出作為佐藤的搭檔。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在井出並沒有太多時間適應F1環境,加上賽車先天體質本就不良下,從開季起表現就相當掙扎的井出在第4站聖馬利諾GP的碰撞事故後遭FIA註銷超級駕照,讓他的F1生涯僅參與了4場大賽就落幕,不過這樣的結局對志向本就不在F1的井出來說是一種解脫。

Karun Chandhok [2010]

印度出身的Karun Chandhok自2002年赴英後雖無太多顯赫成績,不過在後台的支持下,Chandhok仍在2010年獲得甫加入賽場的HRT車隊的出賽機會——不過HRT車隊如同Chandhok都還沒準備好,讓Chandhok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即面臨出道賽排位賽,且決賽只跑了1圈就退賽,並在之後如Pantano與Friesacher在缺乏足夠成績與後台決定撤資下於英國GP遭戰力外。

不過Chandhok在之後因英國BBC的車評邀約而得以讓他繼續在F1闈場內外活躍,現在的他除了是大賽製播電視台Sky Sports的車評團隊成員外,還是Williams車隊的經典賽車動態展示專責車手與汽車節目《汽車大排檔》的主持團隊成員。

Roberto Merhi [2015]

於2015年加入Manor Marussia車隊的Merh雖在之前已有數輪F1賽車測試經驗,但這些經驗並未成為他在賽場上的助益,使得沒有後台支持的他在賽季後半逐漸失去出賽機會,並在之後轉向耐久賽,甚至還在2018年成為MP車隊的F2主戰車手。

Merhi近兩年除了接受日本車界的邀請參與Super GT系列賽的GT300級賽事外,也在因緣際會下取得Mahindra的FE參賽席位。

Rio Haryanto [2016]

於2016年加入Manor車隊的Rio Haryanto雖是F1史上首位印尼車手,也有2015年GP2系列賽年度殿軍成績背書,不過他的F1生涯並非十分光彩。

Haryanto的表現除了遠遜於隊友Pascal Wehrlein外,身為後台的印尼政府也在賽季開始後內訌,讓他在賽季進入暑假後被與Wehrlein同為Mercedes育成車手的Esteban Ocon取代。

Haryanto之後雖仍不時參與亞洲GT挑戰賽、亞洲利曼系列賽等等亞洲賽事,不過逐漸淡出賽車界的他除了已轉投餐飲業外,也接下了父親經營的印刷公司重擔。

Source: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