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大舉鼓勵生娃 如何整治「百厭童」卻成內地潮流?

July 15, 2023
319 views

中國官方大力出台育兒補貼、鼓勵生娃多措並舉之際,民間一股「厭童」潮卻有越刮越烈之勢。

從一開始針對「熊孩子」吵鬧行為的指責和批評,到現在上升到「管不住的兒童就不應該出門」「為什麼不餵安眠藥」的極端討論,「厭童」仿佛成為中國年輕人「政治正確」的新風向標,同時也成為網路上博取更大關注的流量密碼。

從「投訴熊孩子」到「整治熊孩子」

中國網民聲討「熊孩子」在公共場所的不當行為近幾年成為熱點話題,尤其高鐵、地鐵以及飛機等封閉空間更是討伐重災區。

被投訴的不當行為多為孩子「在飛機上踢椅背三分鐘」,或「在高鐵上哭鬧不止長達半小時」,而家長對這些投訴並不接受,還會加以反駁,有的甚至動手護短,雙方罵戰一觸即發,相關視頻也很快沖到熱搜。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有的家長開始「自救」,例如登機前給每個乘客準備一份零食和降噪耳塞,還配上親筆書寫的道歉卡,盡力展現出一個有素質、有反思意識的家長滿滿的誠意。

有家長登機前給每個乘客準備了零食和降噪耳塞,得到網民好評。(互聯網)

這樣的貼心行為自然廣受好評,還一度被中國官媒人民網點贊。但也引發其他家長的焦慮和爭論:難道帶著孩子出行已經成為一種原罪?如果不做足這些功課就不配出行嗎?

伴隨著這些擔憂和疑問,社會輿論對「熊孩子」的定義也進一步泛化,包括無法自控的嬰幼兒也被捲入其中,自媒體也更善於抓住關鍵字眼,製造矛盾,引發爭論。

今年4月,兩名女子在一列開往重慶的高鐵車廂內激烈爭吵,原因是後排媽媽懷裡的嬰兒無法停止哭鬧,惹得前排一名本想好好休息的孕婦卻無法睡覺。孕婦一句「你有小孩了不起」,引發寶媽「你是孕婦了不起」的回懟,讓這場爭吵升級擴大,成為各大媒體的點評「案例」。

隔月又有一網民爆料稱自己高鐵上遇到一個小孩全程哭鬧,一名乘客提醒家長管好小孩,但家長辯稱自己已經告訴孩子了,也解釋說馬上要下車了,在小夥炮火連天的質問和小孩吵鬧不斷的夾擊下,家長最後負氣懟道:「那我把他弄死掉?」——這句話也使這則視頻成功登上當天微博熱搜。

有家長在乘客連番質問和小孩不斷吵鬧夾擊下,負氣懟道:「那我把他(孩子)弄死掉?」(視頻截取)

在嘗到了「厭童」帶來的流量甜頭後,網上出現「整治熊孩子的100種方法」「管不好就不要出門」「給小孩子吃安眠藥」等更加極端的措辭和表達方式。

真的有「厭童症」?

有媒體引述,「厭童症」是一種高發于未婚青年的人際交往障礙,通常表現為對兒童的厭惡和排斥,進一步可發展為無法容忍一切與兒童相關的事物,同時對兒童的厭棄也會影響到生育觀念。

鳳凰WEEKLY7月10日以《不生孩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厭童」了》為題發表文章分析說,低生育率導致了厭童情緒的滋長,厭童的氛圍一旦加強,又有進一步壓制生育意願的危險。

文章還指出,現在的環境對帶幼童出行的家長過於苛刻,質問:「為什麼生了孩子,就像有罪一樣?」

旺角朗豪坊幼童「挨」跌1.8米高天線得得B公仔一事,家長賠償逾3萬元「成本價」,引發全城熱議:

《新週刊》兩天后以《「厭童症」這頂帽子,年輕人不認》回應上文說,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未婚未育與「厭孩」有直接聯繫。當年輕人說「厭孩」時,他們厭的是那些對「熊孩子」吵鬧心安理得的「熊家長」。

文章也認為,在公共場合裡「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多數情況下,內容娛樂性大於實操性,圖的是情緒發洩和吸引流量。

儘管不排除社會上所謂的「厭童症」是被流量裹挾放大的結果,但現實生活中對小孩愈發苛刻的情況也是真實存在的。

微博大V、作家蘇小懶上星期四(7月6日)在微博中說,四川一列火車車廂裡一名只有八個月大的小寶寶,因為發出了咿咿呀呀的聲音,就被乘客質疑「太吵」,最終被乘務員「邀請」到餐車車廂。

另一列太原出發的火車上,廣播裡反覆要求嬰幼兒哭鬧請去車廂連接處,「10個小時的旅程,絕大多數時間家長抱著孩子在車廂連接處度過。」

一些家長在她這條微博下哭訴,孩子發出的聲音,還沒有旁邊成年男子打電話的聲音大。

「厭童」問題能解決嗎?

針對高鐵吵鬧的情況,此前就有不少人建議設立兒童車廂,將兒童和公共空間隔開。南京此前發佈一項關於「你支持火車設兒童車廂嗎」的調查結果顯示,91.4%的人支援設置。

「厭童」情況更加嚴重的韓國早在2012年開始就出現了「No Kids」(謝絕兒童)的餐廳和場所,據報導,韓國目前已經有約542家這樣的場所,這還不包括酒吧這類本身就不允許兒童進入的地方。

這種將兒童區隔開的方式如今也出現在中國雲南、青島等地。有酒店的家庭套房在注意事項中卻寫明「該房型不可攜帶兒童入住」。

中國曾長期實施計畫生育政策,現在則鼓勵生育。(視覺中國)

但一刀切的物理區隔方式也被人詬病過於簡單粗暴,使「有娃」和「無娃」的兩個群體更加對立。

同樣被吐槽「一刀切」的還有上海迪士尼今年5月31日出台的新措施:不得攜帶任何尺寸的兒童野營車(兒童露營車)入園。

野營車因體積過大被網民投訴太擋路,上海迪士尼規定6月30日起不得攜帶任何尺寸的兒童野營車入園。 (互聯網)

此前野營車因體積過大被網民投訴太擋路,但對於兩娃以上家庭來說,野營車卻是實打實的「帶娃神器」。兩個陣營因此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上交戰多個回合。

上海迪士尼的禁令贏得不少網民好評,但對於多娃家庭,卻沒有提供另一種選擇。

比野營車更沒有選擇餘地的是,有四歲男童母親因為要上廁所,在沒有其他人陪伴也沒有家庭衛生間的情況下,只好帶著男童去了女廁,結果被指責沒有教養,甚至質疑男童別有用心,卻鮮少有人問為何家庭衛生間這麼少?

中新社旗下「國是直通車」官方微博上星期三(7月5日)發表評論呼籲:「熊孩子要管,仇童戾氣也要管。」文章指出,兒童保育不單單是有孩家長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為應對人口問題,內地推出三孩政策;但與此同時「厭童」仿佛成為中國年輕人「政治正確」的新風向標。(新華社)

文章還說,丁克、非丁克、有孩、無孩群體不應成為愛童或仇童的陣營劃分。無論是啼哭的嬰兒,還是耄耋老人,都需要社會中堅力量的照護和包容。

微博大V「幻想狂劉先生」7月3日在《南方週末》發表文章指出,生不生孩子,留不留後代是生育選擇的自由。但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即使無幼,也應善人之幼,這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社會責任:她的晚年生存不可能不依靠他人之幼。

這名大V今年5月還發文分析說,「厭童」背後是「巨嬰」與「真嬰」位面之戰,因為「巨嬰」和「熊孩子」在心理特質、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上都有相似之處。

圖為北京市朝陽區市民帶着孩子在噴泉處玩耍。(資料圖片)

文章擔憂,如果越來越多生理意義上的成年人不具備成年人所應有的心理素質,反而成為巨嬰,和真正的嬰幼兒展開同位面之戰,那威脅到的不僅僅是「道德」,而是「生存」。

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近幾年也為不斷下降的生育率焦頭爛額。儘管官方在五年內從全面二胎跨到鼓勵三胎,各地也推出多孩家庭育兒補貼、購房優惠等政策,但從資料來看收效並不顯著。

中國官方2021年提出,要在五年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從目前情況看來,無論是在硬體配套的完善上,還是社會輿論的包容性上,都離兒童友好社會還有不小距離。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Source: 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