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們認為中美難免一戰

July 22, 2023
431 views

這些書的作者們只關心他們的想法,而且自我指涉,所有的作者似乎都必須引用的一部著作是2017年出版的《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該書作者是哈佛大學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里森。他以崛起的雅典與統治雅典的斯巴達公元前五世紀的一場戰爭為例,借用古代歷史學家、身為雅典將軍的修昔底德給出的觀點,寫道:「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因此逐漸產生的恐懼使戰爭不可避免。」讀者只需把中國代入雅典、把美國代入斯巴達,就能明白本書的要點。

艾里森最知名的著作是1971年對古巴導彈危機的研究——《決策的本質》(Essence of Decision),他並不認為美中之間必然爆發戰爭。但他在書中的確認為這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當一個崛起大國威脅要取代另一個大國的統治地位時,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壓力就會使暴力衝突成為常態,而不是例外。」他回顧了稱霸大國和崛起大國之間的16次交鋒——包括葡萄牙與西班牙爭奪貿易和帝國霸權、荷蘭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德國挑戰20世紀歐洲列強和其他衝突——發現其中12次都以戰爭告終。

1962年,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抗議的示威者。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艾里森警告稱,隨著中國不斷積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似乎越來越不可持續,「美中軍隊互相廝殺的場面變為現實的可能大到了嚇人的地步。」當高層缺乏互信、價值觀不可調和、而雙方又都認定佔據主導地位的應該是自己的時候,任何摩擦都可能成為導火線。「美國和中國軍艦在南海相撞、台灣走向獨立、中日之間爭奪無人願意居住的島嶼、朝鮮的不穩定局勢、甚至是不斷升級的經濟爭端,是否都會引發一場中美兩國都不願打的戰爭呢?」他問道。(在《註定一戰》書中,這是一個修辭性問題。)

以上這些情節都是美中故事的主線。美國企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哈爾·布蘭茲和麥可·貝克利2022年出版了《危險地帶》(Danger Zone),這本書的開篇背景就是中國在2025年初出人意料地入侵了台灣。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過於分散,無法有效應對,老眼昏花的拜登總統很快就開始考慮是否要對中國大陸港口和機場的軍隊進行低當量核打擊。「美中是如何走到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的?」布蘭茲和貝克利這樣問道。這樣開戰未免太過輕率。

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在《可避免的戰爭:美國與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之間災難性衝突的危險》(The Avoidable War: The Dangers of a Catastroph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Xi Jinping’s China)一書中設想了10種不同的情節,其中許多與台灣的命運有關。例如,如果中國試圖武統台灣,而美國選擇不做反應會如何?陸克文寫道,那將是美國的「慕尼黑時刻」,會削弱美國的道德權威。更糟的情況是,美國以軍事力量作出反應但隨後輸掉戰鬥,這將「標誌著屬於美國的世紀就此終結」。陸克文指出,他書中的半數設想都與「某種形式的重大武裝衝突有關」。而他還是這群人裡最鴿派的一個。

小說《2034》講述了一個漫長的戰爭故事,兩位作者分別是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前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軍官、小說家埃利奧特·阿克曼,和退役四星海軍上將、前北約盟軍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裡迪斯。《2034》出版於2021年,基本上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走向核戰爭的輕鬆讀物。作者設想,一場看似偶然的對峙在南海出現,一支美國驅逐艦艦隊和一艘攜帶高科技情報設備的中國拖網漁船發生對峙,幾個月後就會升級為一場世界大戰,導致大城市化為灰燼,上千萬人死亡,華盛頓和北京都無法掌控局面。其中一位主角是一名與美國有著深厚關係的中國官員,他回憶起在哈佛大學上過的一門課,「一位親希臘主義教授的講座,有個浮誇的標題,叫『戰爭史’。」如果這是在暗指無處不在的艾里森,可能也算是一種致敬,因為在《2034》中,中國和美國都陷入了修昔底德的圈套。

Source: 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