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告指美國衛星快速發射能力已輸中國 特別提及東風發射車

July 30, 2023
152 views

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人員近期發表了一份名為「捍衛終極高地」的報告,指出一個擔憂的問題:美國在衛星快速發射能力上已經輸給了中國。這份報告稱,如果出現一些「罕見但攞命」的情況,比如兩國的衛星星座突然被摧毀時,中國將能夠在幾天內就開始恢復星座,而美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機會。

快舟-11運載火箭發射。

不過,眾所周知,美國是第一航天强国,這份報告是否誇大其詞?

在大規模發射方面,液體燃料的火箭才是主力,美國一直以來依賴這方面的強大實力鎖定了自己的優勢。不管是「國家隊」還是民營企業,直到今天還是領先中國。

而固體推進劑方面則有些不同,美國的固體推進劑運載火箭多是用軍隊的導彈改造而來。比如「牛頭怪」系列火箭,就是LGM-30「民兵」和LGM-118A「和平衛士」洲際導彈的改造版。這個系列的運載火箭可搭載幾百到幾千公斤不等的載荷,軌道也覆蓋了近地軌道、中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

但是它們有一個缺點,就是需要發射場的保障,這就大大制約了發射頻率。因為美國雖然有好幾個可以發射航天器的發射場,但發射工位歸根到底還是有限的。

所以美國研究人員焦慮的正是,雖然中國這邊傳統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射也需要使用固定的發射場,但可以機動發射的型號早就出現,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這份美國報告指出,自2002年以來,中國設計並發射了六種與運輸起竪發射車(TEL)兼容的固體推進劑火箭型號。這就意味著這些火箭可以在移動平台上運到任何平坦的開放區域,然後起竪進行發射。

航天科技的捷龍1號固體火箭。

這其中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1號甲是主力,從2013年以來已經成功發射幾十次。它的運載能力雖然並不算大只有幾百公斤,但需要搭載的衛星也不大,完全夠用。

中國的固體推進劑火箭關鍵優點是快和靈活,可以在抵達發射場後七天內發射,只需要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平坦堅硬地面,特別適合快速構建衛星星座或發射現有星座的替換衛星。

顯然,美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的能力。因此,這些研究人員強烈建議提出這個話題並建立固體推進劑導彈的戰略儲備「以防萬一」。

中國的運輸起竪發射車種類很齊全。

中國為什麼在這個領域「突然」領先了美國呢?

事實上,車載固體推進劑運載火箭,其實就是東風導彈軍轉民的產物。它們共同的生產廠商是航天科工。

近年來,隨著民用航天發射市場的擴大,擁有固體推進劑導彈絕活的航天科工也發現了機會,於是開始研究軍用轉民用。在舊導彈基礎上改造運載火箭,這屬於鑄劍為犁,和美國用「牛頭怪」發射衛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除了快舟1系列,更新款的快舟11也在一次失利後,於2022年發射成功。它的優勢在於成本進一步降低,相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同類火箭的每公斤2.5-4萬美元,它的成本只要1萬美元,而且準備時間縮短到一周,這就是可怕的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的力箭一號火箭。

換言之,雖然中國如今的航天整體實力和美國還有差距,但也逐漸有了優勢項目,不用妄自菲薄。在努力造大火箭的同時,中國也在小型化方向發力,結果就是成本低、造得快,其實在小衛星上也一樣,只有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才不怕打持久戰。

當然,現階段中國也還沒有資格自滿。美國不論是「國家隊」和還是太空探索這樣的民營公司,如今在發射大重量載荷,或是一次發射海量載荷方面都是中國要追趕的目標。拋開液體推進劑火箭的發射準備時間不說,馬斯克的獵鷹9號火箭在2021年曾一次發射了143顆小衛星創下記錄,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有無需要。

美國想要在機動靈活的小型運載火箭上發力,技術上也不會太難,美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還是很先進的。但仍然還是需要花時間,而且美國人也沒有東風-21這類中程導彈起竪發射車。除此之外,大規模生產時,價格能不能比中國的低,也是一大問題。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Source: 巴士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