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剛至柔,Leica Summilux-M 50mm f/1.4 ASPH 詳測

July 30, 2023
43 views

文、攝:Alex

Leica M 系列旁軸相機(Rangefinder)向來被視為隨拍之王,一直不強調近攝效能。事實上,旁軸取景結構因受制於先天設計(景物越近、視差越大),不適合近距離拍攝。最近推出的 Summilux-M 50mm f/1.4 ASPH(定價 HK$39,300) 史無前例地加入「近攝模式」,令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由上代的 0.7m 縮減至 0.45m,可謂破天荒之舉!

誕生於 1959 年

講 Leica 鏡,很難跳過不講歷史,否則難以了解該鏡的發展過程以至特色。Leica M 系第一支 50mm f/1.4 鏡頭誕生於 1959 年,型號名為 Summilux-M 50mm f/1.4。1961 年,第二代 Summilux-M 50mm f/1.4 面世,外觀上跟第一代極似,但光學結構相異。有人認為第二代才是 Leica M 50mm f/1.4 鏡頭的起點。無論如何,第二代光學結構(5 組 7 片)一直沿到用 2004 年,直至加入非球面鏡片的 Summilux-M 50mm f/1.4 ASPH 上場。

加入 ASPH 非球面鏡片

Summilux-M 50mm f/1.4 ASPH(有人稱它為第四代鏡,或者型號尾加上 I 作識別)相對於光圈及定位小一級的 Summicron-M 50mm f/2 系列,成像更具風格,被認為較容易拍出富藝術性、令人驚艷的作品,也有人形容它為「歷史上最出色的 50mm f/1.4 鏡頭」。此鏡換上 5 組 8 片光學結構及 9 片光圈葉設計(之前 12 片),對焦距離為 0.7m。在 2015 年,廠方為紀念 1960 年代誕生的原版 Summilux-M 50mm f/1.4 而推出一個改款版本,光學結構無變,但換上舊款鏡外殼及刪除內置式遮光罩。

增強近攝能力及散景表現

到 2023 年 4 月,Summilux-M 50mm f/1.4 ASPH 迎來一次較重要的升級。最新版本(有人稱它為第五代鏡或 2023 版,下文將加上 II 以作區別)依舊採用 5 組 8 片的光學設計,當中也包括 1 片非球面鏡片,但光圈改用系列中前所未見的 11 片葉片,提升散景表現。其實 9 片光圈葉版本的 Summilux-M 50mm f/1.4 ASPH I 的散景已算柔美夢幻,改用 11 片光圈葉之後,散景效果更與同廠的「夜神」 Noctilux-M 50mm 系列(最大光圈分別有 f/1.2、f/1.0 及 f/0.95)接近,但價錢至少可以便宜 1 萬港元(以 Noctilux-M 50mm f/1.2 ASPH 計)。

旁軸對焦不能在近攝模式下操作

上文提及,旁軸對焦結構不利於近攝。Summilux-M 50mm f/1.4 ASPH II 特別引入近攝模式。大家轉動對焦環,可以明顯感覺到在 0.7m 位置有個「Click 位」。當對焦距離在 0.45m 至 0.7m 時,旁軸對焦已無法運作,用家需要改用機背屏幕取景與對焦。由於最大光圈時景深甚淺,建議用家開啟對焦輔助功能放大對焦畫面,並借助峰值對焦功能分辨中焦位置,一般情況下都能拍出焦點準確的近攝照片。萬一遇上極端環境,可以收細至 f/2 對焦,到拍攝時才轉回 f/1.4。當然使用這種拍攝方法時,手要盡量定一點,否則構圖只要有少少移位,焦點位置可能會改變。

有微距鏡的味道

就實試相片而言,近攝相片的中焦位置非常清晰,惟一但離開清晰景深範圍, 影像立即就被強力虛化,形成一團模糊的影像,整體而言具有微距鏡的味道。不過,微距鏡一般都會盡量靠近主體拍攝,少有閒雜景物入鏡,而 Summilux-M 50mm f/1.4 ASPH II 由於拍攝距離遠兼視角較闊,容許在構圖上加入一些襯景,令相片觀感不致過於單調。

下一頁︰解像力及其他評測

Source: DcF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