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HUOER DZ4:600 元,4 單元圈入門全圈宴

August 01, 2023
190 views

這次要試的是 LETSHOUER DZ4,一款定價在 500-600 之間,單邊搭載 4 單元的入耳式耳機。

說起這個價位,貌似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試過定價在 500-900 這個價格區間的耳機了。

上一次聽到或提到這個價格段,已經是前些年和老友講起那款賣 600 幾的 8 單元入耳式耳機的時候。

當時只是覺得這個現在被定義為「超入門」的價格段位裡面,廠牌們都非常「卷」,卷的方向也都很相似,就是——拚了老命地增加單元數量。

雖然我沒有確切地考究過這個價位的耳機能夠塞下多少個單元,但當年那款賣 600 幾但單邊可以塞下 8 個單元的產品已經用它的數字震撼到我了,內心也可能覺得這裏的優勢可能也僅僅展示在單元數量上,完成度、聲音的展示效果可能也未能讓人滿意……

加上我對耳機新品的包容性、好奇心和寬容度遠不如對手搖或膠樽飲品高,在某個易主大廠的一款入門級「監聽」耳機之後,我都再沒有試過這個價位段的產品了。

直到有朋友問我意見,想我推薦一款可以玩 500-600 的有線耳機時,我才想起自己在這個價位上脫節太久,已經沒有存貨了。

為了更新一下自己的資料庫,我覺得是時候要玩一些新的東西了。

於是,就有了這次的報告。

對,突然發現和主角沒有太大關係。(笑

外觀的話,乾淨舒服熟悉是 LETSHUOER DZ4 給我的第一印象。

LETSHUOER DZ4 的機身輪廓很工整,外面板是一塊源自有淡淡香檳金效果的樣機氧化鋁,除了一個點線結合的 Logo 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元素,沒有太多花巧的東西。

沒有畫蛇添足的「花臣」,視覺上十分乾淨。

舒適則是和佩戴有關,DZ4 用上 LETSHUOER 聯合 3D 打印廠牌 HeyGears 3D 打印出來的樹脂前腔。前腔上面有帶親膚處理,佩戴時有不俗的順滑感,表面的防滑處理也能夠為耳機提供一定穩固性。

造型能夠貼耳耳朵結構,耳機側邊不會出現明顯的壓力積聚點。加上官方表示 DR4 的半開放前腔設計能夠實現有效舒壓,這裏可以提升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平時佩戴的話只要選好合適的膠塞,將耳機戴穩,確保現階段的聽診器效應影響最少,那就是 LETSHUOER DZ4 佩戴最舒適的狀態。

佩戴時需要的調整不多,耳掛設計也能夠輔助固定耳機,佩戴這部分基本沒有什麼投訴。

至於熟悉,可能源自我對這個造型的幻視。總覺得這淡淡香檳金面板,要是換成白色,再搭配一下小一號的 Logo,會讓我想起 Fender ZERO 4……

對,Gladys 「曾經」戴過的那款…

但相對於 Fender ZERO 4 來說,LETSHUOER DZ4 造型會再飽滿一點…

剛剛提到了 DR4 用的配件,我這裏再補充一下。

LETSHUOER 這裏配了一個圓形收納盒,收納盒表層有啞光處理,加上自身旋轉打開的設計,拿在手上確實有點像家裡屏幕掛燈的遙控。(笑

內部除了有耳機的收納空間,LETSHUOER 還貼心地做了膠塞挖槽,讓用家可以將常用的替換膠塞放到收納盒裡面,在外遇到遺失膠塞的情況都可以馬上更換。

對於我這種經常丟失膠塞的人,LETSHUOER 這個收納盒設計是一個加分項。

回到耳機,早在低價位啟用多單元設計之前,耳機廠牌就已經先引入了可換線設計。所以現在看到 300-500,甚至 100-200 的耳機支援換線,其實都不會感到太意外。

LETSHUOER DZ4 的換線模式也很標準,用的 0.78 雙 Pin 接口讓它出廠之後就能夠擁抱一個超大型的配件生態,不管是換接口的平衡線、升級線和掛頸無線模塊乃至掛耳真無線模塊都已經有數量不少的選擇。

配線的話,LETSHUOER DZ4 用上一條 4 股 54 芯的純手工編織線材,底部是標配的 3.5mm 接頭。耳機線上有集線用的綁帶,方便收納整理。

最後來講講單元,原本我以為會像其他同價位的產品一樣採用「一圈多鐵」的模式時,沒想到 LETSHUOER 直接給了我一個「全圈宴」。

對,四單元是 3 個動圈搭配一個被動振膜的「3+1」聲學架構。

當中,三動圈是三顆 6mm 鈦球頂動圈單元,表現裡面主要強調高頻表現、提升高頻能量感和聲音解析力。而那塊 6mm 的被動振膜則負責低頻部分,保證低頻輸出的能量感和提升整體聲音的層次感。

耳機內有雙路電子分頻,四個單元上都有獨立的導管,直接連接到音嘴,降低每部分輸出時的相互影響,讓聲音表現得更加層次分明。

這次的試聽,我打算用些簡單一點的設備來聽。

播放器會選用我平常用來聽 Single 的 NW-ZX300A,尾巴替換成放了很久的 HIDIZS S9 Pro。既然要有簡單的設備,自然也少不了那台 Syitren R300 CD 機:

繼 Cherry 的《Primary》之後,這又是一張很難才能挖出來的專輯,我也很久沒有用 NW-ZX300A 來聽專輯了。

耳機的話,雖然廠方很強調 DR4 在解析力以及在高頻位置的表現,讓這個手持四圈的新人在「觀感上」不那麼圈。但從實際聽感出發,音聲還算厚實,不幹不澀,鼓點的回彈位置和包裹處理得不會生硬,動圈耳機要有的「圈味」還在。

對,不管是 《Primary》還是《Hello Strangers》,除非是十分傾向中低頻的產品,不然在主打解析力的產品在這兩位女歌手(Cherry 或許應該叫 Artist)面前要做到不幹不澀是很難一件事。(笑

但耳機在分離度的位置做得很出眾,只要是連接的音源不差,LETSHUOER DZ4 都能夠把歌手、主要樂器和背景分離出來。特別是在聽 Band Sound 或一些背景相對複雜的歌曲時,DZ4 就像是在做廚師做烹前準備一樣,將每一部分都能夠分開展示給你看,和跳舞練習時的拆解展示也有點類似。

當然,LETSHUOER DZ4 當然不能做到將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出來,但能夠人聲、主要樂器和背景做到有效的分割,整體出來的效果已經很特別,在聽流行的時候可以更加專注人聲。

圈味的部分在這首歌的部分會更突出一點,搭配相對溫和潤澤飽滿的播放設備或小尾巴,LETSHUOER DZ4 的入耳感會再舒服一點。

如果搭配的是 HIDIZS S9 Pro,聲音會更清更銳,DZ4 在解析力上面的優勢會更突出一點。如果 Wilson 和 Cloud 雲浩影的 Acoustic 的版本,Cloud 部分的聲音延展也能夠展示 DZ4 的功架。

細節依舊能清晰呈現,只不過在二人呼吸的位置上會略略有點幹,對幹和潤友偏好的用家可以在這個位置留意一下。

DZ4 在搭配不同風格的播放設備前會有不同的效果,S9 Pro 和 PAW S1 是兩種不同的模式,搭配時也需要注意。

如果你問我,我個人就覺得搭 PAW S1 甚至是後面再同場加的 Cayin RU6 會更合我的味道。

起初聽 Supper 的時候,我個人是覺得很驚喜的,很難在這個價位上面找到一款可以把 Sunny 從整個背景裡面抽出來的耳機。(笑

對,主要是 Supper Moment 那種強得像燃燒自己的高能量演唱,背景很容易就被覆蓋。

《橙海》和《靈感床》算比較輕的,來到《19 Moment》被重新編曲、在 Documentary 裡面被稱作「地盤工人版」的《點滴(2019)》,在吉他築起的聲牆之下,Sunny 依舊能夠保留清晰的輪廓,和背景之間還有一些距離。

感覺 DZ4 在這裏已經盡力,在部分更複雜的環境下偶爾也會有「黏底」現象,但對於一款定位在 600 元以下的多單元耳機來說,DZ4 的表現已經足夠了。

不過在這裏有一點需要提提,DZ4 對音源還是有那麼一些要求。如果用的事質量參差的檔案,或者播放性能不太好的前端,DZ4 會把瑕疵放大,整個聽感也會變得奇怪。

流媒體表現還好,我長時間用的還是未升級到無損的 Spotify,搭配手機連兩款小尾巴的表現還可以。但如果是在 Single 曲庫裡面遇到規格特別低的檔案,那問題就會出現。

至於播放性能比較差的設備,對,就是 R300。

而且我的選碟是 SupperMoment 的 [dal segno],R300 可算是把 DZ4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出來的 Sunny 一下就推了回去。(哎

「下次想聽 CD,還是找一台正正經經的 CD 機…」

簡單做個總結,我覺得 LETSHUOER DZ4 是一款比較特別的產品。

你說進取吧,在 5-600 元的價位上面用四單元組合,拚單元數量的方向總算沒有卷錯。

單元數量上來,選用了適應性高的耳機造型,保證穩定性的同時提高了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耳機本身也不難驅動…..這些固定在點心紙上的選項都提上了,那就能滿足本價位用家的基本需求了。

只不過,這樣看就平庸了一些。

DZ4 讓我覺得特別的點是在於,LETSHUOER 沒有選擇常規的一圈多鐵結構和擺放排列組合模式,反而是想在這緊湊的機身裡面塞下多動圈結構,並且要把分音做好,無疑是要為處於 Normal Mode 的自己增加難度。

耳機不難驅動但也需要點力道,對自己的搭檔和音源也有要求。聲音風格算是萬用的一類但有自己的脾性,在呈現自己同價位超強的分離度的同時,解析力有不俗表現,還能滲透出一種淡淡的圈味道,兩者能夠相互揉合,聽感不會顧此失彼。

雖說後面我也覺得它不太適合聽一些能量感爆棚的 Band Sound,但在處理自身熟悉的歌路時,LETSHUOER DZ4 還有種駕輕就熟的安穩,同時也能給你隨時即興的驚喜。

以前很難會在 5-600 之間找到也有自身傾向且表現正常的選手,正如前面所說,大家在這個價位都在比拚單元數,大路的聲音風格下還要在比拚聲音完成度。

相反,我個人反而更期待像 LETSHUOER DZ4 這類有自己風格的產品可以多一點,多一點變化和特別總不是壞事。

正如你身邊的店都變成了點都德和陶陶居,以前在街坊之間奮鬥的老師傅都走了,舊茶樓都消失了……

Source: 新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