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反攻雷聲大雨點小 「魏瑪三角」謀出路 中國有何角色?

June 15, 2023
97 views

踏入烏克蘭反攻的第二周,烏軍在前線各處持續與主要處於守勢的俄軍激烈交火,其進展依然非常緩慢。烏克蘭國防部的戰情更新14日只報告了在各戰線不足500米的推進。其他消息也顯示出俄軍雙方在前線村莊處於互有攻守的狀態。

雖然網上流傳的烏軍西方裝備被毀片段和俄羅斯官方說法似乎誇大了烏克蘭的損失,但各方大體一致分析都指出慘烈戰鬥了超過一周之後,烏軍依然未有觸及俄軍的第一防線。

根據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陸戰高級研究員Jack Watling的分析,此刻的烏軍有三大目標:一是與俄羅斯進行「反炮戰」對壘,互相射擊對方的後勤、指揮中心、監察部署和大砲;二是希望迫使俄軍將後備人員推上前線,使烏軍能更容易尋找到弱點,同時讓烏軍的潛在一點突破不會遇上新一波調來的俄軍。

第二點也同時支持了第三點,即烏軍正在整條俄烏前線上施加壓力,以讓俄軍難以確定烏克蘭最終的大型攻勢會在哪一點發動。

大型攻勢勝算不高

雖然目前烏軍在前線上已用上德製「豹型」(Leopard)主戰坦克、美製布雷德利(Bradley)步兵戰車等本年才開始輸送烏克蘭作反攻之用的武器,並曾在近日的一場戰役(按:所在地為Mala Tokmachka)中遭遇20架軍車左右規模的損失,但烏軍的大型反攻其實並未開展。

前美國歐洲陸軍司令Ben Hodges日前就在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撰文,指出烏克蘭一個陸軍旅大概會有超過250架的各式裝甲車,而烏軍大約有7至12個旅用於反攻,我們要等到在一個狹窄的戰場上看到兩三個旅(大約500至750架裝甲車)才可以說大型攻勢已經開始。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是相關片段在網上瘋傳的Mala Tokmachka一役,也遠遠不及此規模。

但正如Walting所說,烏軍總有一天要決定在某一點發動大型攻勢,而突破前線成功與否是一個「非勝即敗」的問題,而非一個程度的問題。

此刻我們當然不可能準確預測烏軍大型攻勢的成敗,但烏軍要面對的困難是非常大的。首先,其聯合兵種作戰並沒有空軍的支援,而且俄方也開始動用更多空軍力量利用烏克蘭前線的空防弱勢去打擊地面目標。

同時,烏軍最有可能發動攻勢的方向——也即是從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南下切斷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陸橋」——屬於平原地勢,難有遮掩保護推進。過去大半年時間,俄方也在前線建設了一道又一道的戰壕、地雷、混凝土龍牙、鋼鐵障礙物等等,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將此形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面積的防禦工事。

烏軍反攻的南方形勢圖。圖中紅點為俄國防禦工事,箭嘴顯示烏軍攻勢。(Twitter@War_Mapper)

西方「放眼未來」

對於烏克蘭的困難反攻,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6月12日在巴黎愛麗舍宮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和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以法、德、波三國的「魏瑪三角」(Weimar Triangle)模式會面時,就特別為此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期望管理」。

馬克龍指出烏克蘭的反攻「已經開始」,將會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之久,「我們將會在我們設置的限制之內支持它」。他又再一次點明法國的立場:「我們希望(反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功,從而讓我們能在良好的條件下展開談判階段。」

雖然「魏瑪三角」的領袖都重覆了會長期支援烏克蘭的一致立場,但他們的討論卻是「放眼未來」的:到底怎麼樣的安全保證才可以讓今天的戰爭不再重演?

6月12日,德國總統朔爾茨、波蘭總統杜達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以「魏瑪三角」的形式會面。(Reuters)

一個明顯的出路是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從而獲得最堅實的安全保證。波蘭一直是烏克蘭未來北約成員地位的堅實支持者。2019年曾稱北約「腦死亡」的馬克龍5月底也首次表明支持向烏克蘭提出加入北約的路線圖。不過,德國的立場依然較為保守,擔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會構成對俄羅斯的挑釁。朔爾茨就以「激烈」一詞去形容有關烏克蘭安全保證的辯論。

「北約出路」的最大問題在於,只要一天烏克蘭未能完全解決其與俄羅斯的領土爭端,又或者雙方的半戰爭狀態,烏克蘭也不能加入北約,否則其加入就將變成北約對俄羅斯的半宣戰。而從今天烏克蘭反攻的「雷聲大雨點小」來看,烏克蘭很難以武力奪回所有領土,這也間接決定了未來的停火條件將很難完全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

因此,西方要面對的困難,就是如何尋找一個北約以外的有效安全保證給烏克蘭。近日有媒體報道就指美英德法四國正在合力嘗試制定一個援烏政治聲明,讓北約各國各自以雙邊協議方式確立對烏的軍事和財政援助。

扎波羅熱州一前線小鎮的俄軍多層防禦工事。(CSIS)

這種做法就跟早前馬克龍提過的「以色列模式」差不多——以色列跟美國雖然沒有防衛協議,但雙方卻有10年期的軍援協議(最近一項協議在2016年達成,涵蓋2019至2028年,美國軍援總額達380億美元)。這種做法的邏輯就是要透過武裝烏克蘭本身來阻止未來的俄羅斯入侵。

如果說本年以來西方的援烏重點都聚焦在反攻上的話,此刻反攻開始後,他們的關注焦點似乎就已經轉移到「反攻結束」之後的局勢。

中國既然有志參與俄烏促和,在此又有何角色?

核電廠安全是中國的契機

對於烏克蘭的安全保證,以至歐洲未來的整體安全框架,中國直接參與的空間不大。但最近卡霍夫卡(Kakhovka)水壩被毀後扎波羅熱核電廠因冷卻用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核擔憂」,卻讓中國有以實際行動介入的空間。

扎波羅熱核電廠需使用卡霍夫卡水庫的水來作冷卻。(Reuters)

6月1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因為扎波羅熱的戰火問題而被迫押後其對核電廠的訪問。為確保核電廠不受戰火影響,格羅西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在核電廠建立非軍事安全區,一方面阻止烏克蘭對現在由俄方控制的核電廠作出攻擊,另一方面也阻止俄方繼續將軍事裝備放置在核電廠範圍內。

目前,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中,唯一與烏克蘭友好同時又得到俄羅斯信任的就只有中國。非軍事安全區之所以不獲雙方接受,其最主要原因就是雙方都擔心安全區的設立將重新定義核電廠的實控權。由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來主持的安全區,相信是最有可能得到俄方同意的做法。

如果這種處理俄烏分歧的模式能夠成功落實,它更有推而廣之的可能,讓中國能在日後互不信任各方的和平談判之間扮演更關鍵的中介角色。

當歐美各國都在「放眼未來」,中國也應該「把握現在」,嘗試以實際行動推進其「勸和促談」的目標。

Source: 香港01